孙兴杰:乌克兰“巴尔干化”揭开欧洲国际关系的另一面

时间 • 2025-11-06 12:13:55
乌克兰
地区
俄罗斯

近十年的乌克兰危机导致的一个确定结果就是乌克兰的巴尔干化,乌克兰的分裂状态或将长期化。

当地时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行政令,宣布承认乌克兰东部自行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并发布总统令,指示俄武装力量进入顿巴斯地区维护当地和平。

↑这是2月2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拍摄的俄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的画面。图据新华社

乌克兰东部两州的分离主义民兵武装在2014年就宣布独立,此番俄罗斯承认并“维和”,意味着乌东地区的分裂又向前走了一步。乌东地区是克里米亚化还是像南奥塞梯一样,还需要观察。近十年的乌克兰危机导致的一个确定结果就是乌克兰的“巴尔干化”,乌克兰的分裂状态或将长期化。

所谓巴尔干化,其实就是一种秩序处于持续裂变之中,同时外部力量持续干预并且形成难解的僵局,冲突或者战争成为难以避免的选择。一战之前的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冷战结束后,“巴尔干化”的逻辑没有消失,而是持续向东转移,到了黑海北岸和东岸,也就是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乌克兰作为现代国家的构建是非常晚的事情,事实上,整个东欧地区长期处于帝国统治的状态,领土不断变动,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始大规模的国家构建,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是在冷战的阴云之下走上了国家构建的道路。乌克兰的东西两部分处于不同的文明、民族、语言的板块上,要完成国家的整合与建设非常困难。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东两州就出现了分离主义运动。正是这种特殊的政治和地理构造,使得乌克兰成为各种力量的博弈场。

乌克兰处于“欧亚之门”,是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战略焦点。苏联解体之后,北约和欧盟持续东扩,俄罗斯认为地缘空间持续受到挤压,尤其是在普京当政之后。普京在电视讲话中回顾了冷战结束以来的历史,认为乌克兰已经成为西方遏制俄罗斯的前沿,乌克兰是被“制造”出来的国家,也就是否定了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的历史基础。从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之后,欧盟坚持的国际秩序与俄罗斯的战略目标产生了激烈的对抗,这不仅涉及到乌东地区的事态,而且关系到欧、俄关系的基础。乌东事件之后,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将进一步陷入敌对状态,乌克兰成为欧俄博弈的擂台。

这样的状态,避免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但乌克兰将成为混合战、代理人战争的“战场”。一战前的巴尔干引发欧洲列强的战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国之间形成了刚性的对垒阵营。乌克兰并非北约成员国,北约不会直接派兵,但是会持续影响乌克兰。而西方阵营空前严厉的制裁,也意味着冷战的机器、思维、战略在乌克兰地区全面抬头。

乌克兰的巴尔干化,其实也是欧洲国际关系历史逻辑的“重现”,它不仅打破了冷战后的三十年和平期,也打破了二战后欧洲国家的和平迷思,揭开了近代以来欧洲国际关系的另一面:或许,欧洲国际关系就是一部冲突史。

作者孙兴杰(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