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方基层人员闲置现象调查:主动闲还是被动闲?
近年来,基层作风建设走向深入,基层干部队伍的责任心、执行力得到群众认可。但在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工作事务杂、体量大,忙闲不均、人员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少数干部目标不清,对考核任务漠不关心,卸掉拼劲的同时也放下了责任。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闲下来的基层干部呈现出多种类型。
在基层领导班子成员中,干部“不服管”的情况也有发生。“单位上一名正科级干部工作了25年,他认为自己能力强、经验足,经常不配合集体领导和上级安排。”南方一乡镇干部表示,这名领导干部习惯性把工作推给年轻人,对待工作经常是“不想干就不干”。
基层许多推诿工作的行为都发生在一些小事上,有些老干部经常以“不懂电脑”为由推脱分内工作,就算有机会培训电脑知识,一些老干部也并不积极。贵州一名基层干部说,在单位只要工作涉及新系统、新设备、新媒体等一切新的东西,老干部就开始推脱。“他们嘴上夸年轻人啥都会,工作一甩手就给年轻人。”
基层工作队伍中还有不少是临聘人员。“正式员工端着‘铁饭碗’,我们连泥饭碗都不算。”一名编外人员认为,身份问题影响了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有基层干部反映,早年部分编外人员是单位里的“关系户”,“如果‘后台硬’,也不用干多少事”。在这名基层干部看来,有背景、不好说话的人能在单位中自动“隐形”。
东部某县在改厕过程中,有的村庄常住人口不到70%,改厕任务却要完成80%。为了完成任务,基层干部给已经搬走的村民打电话,请求他们回来。实在没法回来的,经村民同意,基层干部翻墙入户为其改厕。“明知改了也不会用,但还必须要做,一旦出了问题,肯定处分我们。”一名基层干部说,“既然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个闲人不好吗?”
有些上级部门不熟悉基层实情,没有因时因地施策,造成基层干部忙闲不均,被动地闲了下来。中部一名乡镇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县里督查说该乡镇必须要有相应的退捕渔民方案,但是他所在的乡镇不在湖区,没有退捕渔民。找不到工作切口,相关负责人员只能东拼西凑一个方案,最后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大多数基层干部踏实工作,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啃“硬骨头”,基层治理显现实效。但同时,也有少数干部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了基层闲人,给基层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从主观上看,一些基层干部律己不严,干事不实,根本上来说是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拧得不够紧,导致作风漂浮,政治定力不足。一些基层干部“铁饭碗”意识仍然较强,认为“进门难,出门更难”。
从客观上看,部分基层单位容错纠错机制没有得到落实。干劲很足的干部难免忙中出错,被领导推责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对于干部队伍的管理和考核,一些单位领导碍于情面,轻描淡写,很少动真格,久而久之,一些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甘愿成为一名闲人。此外,一些上级部门基层经验不足,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服务群众,但在工作分配时容易脱离实际,导致考核重点走偏,一些基层干部不得已闲了下来。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受访人士认为,根本上要从严从实抓好作风建设,强化对基层队伍的管理。在刚性管理上要见效度,要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们轻装上阵,同时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压实工作责任,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在柔性管理上要见温度,“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健全激励机制,帮助干部做好职业规划,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及时疏通思想堵点,理顺个人与工作集体的关系,增进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获得感、成就感。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