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野象引争议,以猎养护遭抵制 纳米比亚陷两难:25年间大象数目翻3.7倍,人象冲突加剧
据新华社报道,纳米比亚环境、林业和旅游部11日称,纳米比亚通过拍卖售出57头野生象。其中的15头将继续留在纳米比亚,42头将出口。据悉,捕捉这些野生象的工作将于本月开始,由注册过的狩猎运营商进行,该机构将进行监督。
▲纳米比亚通过拍卖售出57头野生象。图据《卫报》
纳米比亚环境、林业和旅游部发言人罗密欧·穆永达表示,拍卖野生象的目的是控制特定地区野生象数量,尽量减少人象冲突。拍卖获得的资金将用于纳米比亚野生动物保护、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管理等。
不过,此举引发了国内外民众的反对,认为在长远看来,拍卖野生象会加剧动物与人类的“对立”。根据官方数据,纳米比亚的大象数量从1995年的7500多头增加到目前的约2.8万头。
纳米比亚设定严格竞拍标准
目前已知有3名买家出手
据外媒报道,纳米比亚环境、林业和旅游部在声明中称,这场拍卖吸引了5名潜在买家,但只有3名买家成功拍下大象。这57头野生象的售价总共为590万纳米比亚元(约合40万美元),平均每头的售价略高于7千美元。
声明并未透露国际买主,但称拍卖售出的野生象中,将有42头出口至海外。而15头留在纳米比亚国内的拍卖象,将归私人所有。
▲非洲象。图据路透社
去年12月,纳米比亚环境、林业和旅游部就在该国主流媒体刊登广告,表示将拍卖170头“高价值”的野生象,而买方需在2021年1月29日前将报价“密封”交给环境、林业和旅游部。
广告同时明确要求,投标者可以是任何国家的公民,但必须提供进口国有关进口许可的官方证明,并且确保符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要求,才能进行授权交易。
尽管在非洲一些国家,非洲象生存状况堪忧,甚至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但纳米比亚象群数量近年来始终持续增长,其境内非洲象数量从1995年的7500头增加到目前的约2.8万头。
有分析指出,纳米比亚全境大部分属于干旱的卡拉哈里地貌,并不是非洲象会优先选择的栖息地,惊人增速下,可能会出现非洲象群局部过剩问题,导致象群向外扩散寻找食物,进入农牧区域觅食,进而引发严重的人象冲突。但是,如果限制象群活动,则象群将持续地消耗自身所处栖息地,最终引发种群崩溃。
正因为如此,此次纳米比亚政府在声明中强调,此举是为了控制特定地区野生大象数量、尽量减少人象冲突。
从“以猎养护”到拍卖出售
近10万人请愿反对
事实上,随着人象冲突事件逐渐增多,纳米比亚政府此前也曾尝试授权猎杀“扰民”野生象,但随即触发争议,民众纷纷表示反对,环境保护团体也指责政府授权捕杀“没有正当理由”。
尽管如今已转向拍卖出售这种“柔和”的方式,但此举依然引发国内外民众的质疑与反对,近10万人在网上签署请愿书,谴责纳米比亚政府此次的拍卖行为。
反对人士认为,纳米比亚政府所宣称的“大象过多”是夸大其词。据统计数据显示,非洲象仍面临非法偷猎威胁。在过去100年中,非洲已经失去了95%的野生象,且有29个非洲国家或地区的大象已经灭绝。而那些幸存下来的野生象,每年有8%~10%会被杀。
▲博茨瓦纳一头遭盗猎者杀害的非洲象。图据美国《国家地理》
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政府的拍卖行为会导致大规模野生象被“合法捕猎”、送进动物园,甚至会被用以证明重新引入象牙贸易是合理的。
据报道,纳米比亚捕捉拍卖野象的工作将于本月开始,由指定的狩猎运营商来负责,环境部门将全程配合监督。一些环保人士称,纳米比亚政府计划捕获的大象,部分是在非洲大陆迁徙的跨国象群。这些象不属于任何国家或者个人,而纳米比亚的拍卖与捕获行为是对“自然的犯罪”。
纳米比亚环境、林业和旅游部发言人罗密欧·穆永达表示,网络请愿活动使得拍卖变得“负面”,加上政府设定了高昂的标价和严格的购买标准,拖缓了野生象售卖的进展。目前售出的57头象,只占计划出售(170头)的三分之一。他表示,“如果现实情况需要,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拍卖。”
野生水牛、白犀牛也曾被拍卖
纳米比亚并非个例
据报道,除大象外,纳米比亚还拍卖出口过白犀牛、野生水牛、长颈鹿、跳羚等活体动物。在2019年,这个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面临着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为缓解牧场和动物保护区的管理压力,国家公园的近1000头动物被拍卖。
纳米比亚一直致力于动物拍卖和有偿狩猎活动,称这不仅能缓解生态压力,也有助于加大政府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财力支持。2020年,纳米比亚表示考虑退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该公约旨在限制野生动植物进出口来保护野生物种。此前,纳米比亚曾在公约会议中提议放宽对白犀牛狩猎和出口限制,但遭到了各国的投票否决。
纳米比亚不是非洲地区唯一一个靠动物“获利”的国家。据报道,津巴布韦在今年4月宣布,允许有偿狩猎500头野生象,称此举是为了试图恢复受疫情严重打击的旅游业。
红星新闻记者王雅林实习记者丁文
编辑李彬彬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