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委员马丹炜:建立引进外来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
“大家都在谈发展,我来谈一下保护,关于生物入侵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2月5日,在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举行的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上,成都市政协会员、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马丹炜说,随着城市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推进,一些被列入重点防范对象的外来入侵种或者具有潜在入侵风险的物种成为绿化配置的座上客。在绿道这类连通性极强的景观中,极易扩散,一旦形成爆发态势,将使城市沦陷为绿色沙漠,重创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此,她建议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将防范生物入侵纳入社区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生物入侵的严重性。同时还应建立引进外来种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从源头上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马丹炜
盲目引进外来有害生物
将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对马丹炜来说,“生物入侵”这一话题一直是她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对生物入侵现象及入侵物种的研究是她长久以来的工作;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外来有害生物被引入,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上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从缅甸进入我们国家,一株植物可以产生一万颗种子,以每年60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展,所到之地几乎没有其他植物生长……”
马丹炜表示,大自然物种之间本相生相克,但引进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使其逃逸了原生长地天敌的遏制,极易排挤土著植物,“远看郁郁葱葱,近看一枝独秀,生物多样性单一化,从而形成‘绿色沙漠’。”
她发现,有的湿地公园里面,物种配置基本上都是外来物种,水体本身含氧量较低,个别物种繁殖速度很快,容易导致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同时,其大量残体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不完全,形成一些有毒物质。
加强学习生物安全法
建立引进外来种的评价机制
在马丹炜看来,生物污染是悄无声息的,一旦形成发现其形成危害时已经是不可控制的局面了。生物污染的影响不亚于大气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等等,甚至更严重。2020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该部法律将于2021年4月15日施行,以此为契机,市两会期间,马丹炜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公园城市建设单位和个人学习生物安全法的提案。
“很多人不是不想防,而是不了解生物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保护成都市的生态安全,我建议组织参与公园城市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认真的学习生物安全法,要认识到盲目引进外来入侵种。”马丹炜说。
她建议将防治生物入侵纳入社区教育的范畴,夯实市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媒体或者科普讲座,大力宣传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使公园城市的每一份子都自觉加入防治生物入侵。
同时,要建立一个引进外来种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对要引进的外来种必须要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才可以引进。在一些特殊的功能区,比如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这些地方严禁引用外来种,从源头上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2011年成都市园林植物中,共有57种入侵植物,其中人为引种37种,现在肯定有扩大的趋势。”马丹炜表示,在绿道、森林公园、湿地等地,如果已经布局了入侵物种,应该坚决铲除。此外,还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成都市现有入侵种的本底,为预防预警做好工作,这也是为维护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的应有之举。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肖皓月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