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如何培育“专精特新”?委员建议:打造区域性高水平科创服务平台,聚集多方资源
中小企业是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成都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该如何发力?在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蓉城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劲夫带来的提案便聚焦这一话题。
在他看来,虽然2018年底工信部启动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程至今,成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207家,位列全国前列。但在前期通过对71580企业服务平台(四川省级中小企业公共示范服务平台)调研走访时发现,成都在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相对沿海一线城市还有很大潜力待挖掘,创新服务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化服务平台参与企业孵化力度较弱,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未形成合力。此外,“专精特新”政策还存在落实不够到位,部分项目申报优先倾斜政策体现不明显等等。
为此,王劲夫建议,搭建区域性高规模、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聚集高校院所、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知识产权、财税等多方资源,共同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提档提能。
一方面,开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培育行动,聚焦区域优势,挖掘一批“专精特新”潜力企业,建立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名单,制定挖掘孵化陪跑计划,开展专项服务行动为企业赋能。并且,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建设企业库、资源库、专家库和项目库,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赋能服务产品包,实现一对一精准服务。
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汇聚一批高规模、高水平、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作为政府服务企业的重要抓手和有力补充,把各级政府制定的政策精准转化、具体落地。并且,充分发挥市场化服务机构的作用,融入到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中,政府给平台充分赋能,提供资源支撑,提升本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
同时,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形式,为企业提供走访调研、公益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跟踪、创新升级、资本孵化等服务,打通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步实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双重收益。
在推动“专精特新”培育政策落地方面,王劲夫还建议,政府应当采取预算预留、消除门槛、评审优惠等手段,在采购活动中,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倾斜。并统筹设立“专精特新”发展专项资金,“真金白银”扶持。对企业在金融服务、技改项目、技术创新资助申请上出台更多扶持优惠政策措施。
红星新闻记者邓文博摄影记者陶轲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