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一头狼胖成“网红”!野生动物到底该不该被投喂?
近日
有网友发布视频称
青海可可西里的一头野狼
因经常被过往游客和司机投喂
已经“判若两狼”
不但体型变得滚圆
还会向过往车辆摇尾巴
露肚皮撒娇讨食
随后
这头“被投喂成网红”的野狼
迅速走红
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和讨论
那么
投喂食物是在保护野生动物吗?
遇到野生动物我们该怎么办?
01
野狼被投喂已“判若两狼”
这头被投喂的野狼,在变成网红狼之前,因年老体弱被逐出狼群。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沿途司机投喂了食物,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慢慢演变成经常向过往的车辆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不仅如此,它对投喂的食物还渐渐培养出喜好,吃蛋黄派,但不吃雪米饼;吃烧鸡,但不吃太硬的肉干。因频繁投喂,曾经瘦骨嶙峋的它如今也变得体型滚圆、毛发油亮。
(图源:中国环境网)
有网友调侃这头狼已经变得“慈眉善目”“不想努力了”……
(图源:微博截图)
也有网友表示担心,随意投喂可能好心办坏事,动物生存法则遭到人为干预。
(图源:微博截图)
一直以来,游客投喂动物的争议屡见不鲜,而乱投喂的行为也屡禁不止。就今年以来,游客随意投喂的行为频频发生,对自身和动物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0月7日,一名网友发布自己在青海玉树相古寺偶遇野生棕熊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一头成年母棕熊带着四只小熊来到青海玉树相古寺外,网友将食物向着棕熊的方向抛去。据介绍,大棕熊会带小熊下山觅食,相古寺附近村民们常年在寺前投喂,所以它们几乎每天都会前来。专家提醒,虽然目前尚未发生意外事件,但面对没有驯化的野生动物,投喂存在很大的风险,请勿跟风模仿。
(图源:央视网)
另外据媒体报道,上海动物园的红猩猩“森泰”因游客疯狂投喂,导致长期饱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性代谢疾病困扰。9月29日,森泰因老年多脏器衰竭死亡。
(图源:光明网)
今年7月,在草原投喂鼠兔的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出现,还有人不仅投喂,还手捧、亲吻。7月25日,青海省海北州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提醒,该行为存在染疫风险,游客是不可以触摸、投喂鼠兔的,如果发现类似情况,可以向当地疾控或卫生部门反映。
(图源:小红书截图)
02
如果爱,请“住手”
不管是网红狼还是其他野生动物,投喂都有可能让野生动物丧失对人本应有的距离感,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对此,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戴强认为,投喂野生动物一方面可能给自身带来风险。野外生存的野生动物尤其受伤的动物有可能携带致病病菌,同时无法保证它是否有攻击性。另一方面,随意干预野生动物生存法则不可取。“除非是濒危物种,而且是因人为原因造成的,否则不建议人工干预。”
戴强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食物链,动物生老病死、优胜劣汰本来就是自然规律,动物生存自有其法则。此类投喂行为还可能引发动物的依赖性,产生不良后果。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表示,野外生存的动物如果没有遇到灾害引发的食物短缺,它们通常不需要人类投喂食物。给野外生存的动物投喂食物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改变动物的行为和习性,对人类产生依赖,长期以往会削弱动物自然觅食的能力;其次,增加动物跟人接触的机会,导致意外发生或增加疫病传播的风险;最后,影响动物健康。人类的食物与动物自然界的食物在成分上差别较大,人类投喂的食物可能会让动物摄入过多能量导致肥胖和体能下降,另外人类食品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成分也可能给动物的健康造成隐患。
(图源:成都公园城市)
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也就此表示,不应该随意投喂。“我愿意相信投喂者的善良,但是善良需要理性的支撑,否则就可能好心做坏事。”
从政策层面看,相关部门的努力也“一直在路上”。比如,10月16日,新修订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明确了野外观察、拍摄野生动物不得擅自投食、驱赶等,野生动物公众展示展演也应当加强对观众的管理,防止观众擅自投喂或者惊扰野生动物,让“文明参观”有法可依。而针对向大熊猫投喂苹果等不文明参观行为,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禁止相关游客终身再次进入熊猫基地参观。再比如,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已明确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相信在观念引导与强力保障相结合的有力条件下,社会公众必将会尊重客观的实际、讲究科学的规律、注意行为的分寸,从而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
03
遇到野生动物该怎么办?
游客如果旅途中遇到野生动物,应当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或者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通常,野生动物会主动回避人类,通常情况下它们也会主动攻击人类。如果在野外与野生动物相遇,主动避让是最明智的选择。切忌不要围观、尖叫、挑逗、追逐、试图抚摸等动作,否则又可能激怒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受到惊吓或威胁时,才会表现出保护性的攻击行为,例如无意接近了动物的巢穴或幼崽、突然遭遇等。遇到此类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缓慢地远离野生动物,而不是做出可能加剧动物攻击的剧烈反应。任何情况下,保护自身安全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游客进入陌生环境前,一定要对在当地生活的野生动物有所了解,提前做好必要的防护。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闪光灯近距离拍摄动物可能会使动物受到惊吓,特别是在夜晚。
(图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如果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不要盲目进行救助,因为普通人并不了解相关的救护常识,也不知道动物身上是否带有病菌。可以致电当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林业部门,请专业人士协助对受伤的动物进行救护。更不要将野生动物带回家饲养,这样不仅人和动物的健康存在隐患,动物福利也难以保障。救助野生动物的初衷应是使它们回归自然,毕竟只有大自然才是野生动物最好的归宿。
保护动物的基础是
尊重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物种
与大自然原有的联系和互动
顺应大自然整个系统中
生物的多样性及发展规律
只有足够了解、敬畏自然
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
用更好的方式去爱护动物
保护生态
来源|上游新闻、央广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央视网、极目新闻、人民网、新京报、中工网等
编辑|李在俊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