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对话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起草者:未来公园社区,何以“未来”?

时间 • 2025-11-20 04:28:51
空间
社区
未来
公园
建设

一个新词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未来社区”。相对于传统社区,未来社区更加重视“场景参与”,它不只是把城市资源配套到社区中,更重要的是和社区居民一起构建生活内容,从家到邻里再到社区,打造一个有机共生、无限扩展的美好生活共同体。在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未来社区”的探索也被赋予了探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实践意义。所以成都要探索的,是“未来公园社区”。

“未来公园社区”建设的启动,是今年2月开始的。成都全市首批启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25个,整个“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很快,成都便有了“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指标体系。

上个月,《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出炉,以“建筑环境、绿色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智慧韧性”为5个建设维度,以“绿色建筑、生态融合等”为20项核心建设内容,以“绿色建筑、光伏建筑、立体绿化等”为44个建设指标,建立了“5+20+44”指标体系。

建设有了依据。但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而言,社区是栖身的家园,可感可及,才有真实感、向往感。

▲成都公园一角红星新闻王勤摄

那么承载着“向往生活”的未来公园社区,何以“未来”?又将怎样凸显“公园”特质?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市建筑院副总建筑师、方案创作中心主任熊婧彤全程参与了《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的起草。近日,熊婧彤向记者解读了这份《导则》,并分享了对“未来公园社区”打造的思考与理念。

在她看来,“未来”没有时限,那是一种“可持续”的状态。“未来公园社区”,希望触及理想状态,让幸福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经济与活力,都能融合共生,源源不绝。

公园城市社区,如何诠释“未来感”?

未来公园社区的“未来”二字,最是能引人期许和畅想。何为“未来”?何以“未来”?

“更优美的环境、更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服务、便捷的生活服务、富有活力的创业环境、蓬勃的社交场所……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未来’的美好不复杂,其实就在于以上种种”,在熊婧彤看来,究其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四个字。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而社区自身必须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才能持续运转。然而,人群构成的多样性是形成社区生态的根本。所以,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语境下,如何可持续地维护社区人群多样性,并激发其创造力,最终带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

熊婧彤认为,未来公园社区的“以人为本”,最应突出的就是一个“全”字。“全”,意味着全龄、全阶层、全时、全维度。

全龄和全阶层,是社区主体的人群广度。尽管不同社区的人群构成比例各不相同,但都需要被兼顾到;

全时、全维度,则是社区服务的能力广度。无论老少和贫富;是日常学习、生活、养老;还是创业、工作、办事,甚至是应急避险,都该有所回应。

事实上,成都所建立的未来公园社区“5+20+44”指标体系,也是基于此进行设计并分解的。这些指标包括了突出慢行空间、绿色开放空间、街道空间一体化、社区托幼、老年服务站、创新共享空间等,要求在未来公园社区要完善慢行配套设施及无障碍设施;在道路交通中要实现“机非分离”“人非分离”;在社区至少配建一处共享科创、办公空间等等,都是对“全”的体现。

▲市民在成华区圣灯公园绿道骑行红星新闻王效摄

《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中提到了“七大特征”——人文化、高智能、开放式、复合型、空间美、包容性、有韧性。实际上,任何一个未来公园社区都会通过这些特质,诠释“未来”。

“但我们又不能完全站在现在说未来”,熊婧彤认为,未来无法预判,所以当下一定程度的“留白”或许更重要。正因如此,在该《导则》编制过程中,本着“预留”原则,原本137条的建设指标缩减至现在的44条;对于一些未来的可能性,则提出了超前预留、适当预留的要求。比如对于社区级物联感知平台,就要求超前预留未来传感设计接口。

“总之,未来的公园社区会反映文化的转变和新技术的发展”,熊婧彤说,那将是开放、多样、平等、相互联系的场所,“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美的生活体验”。

未来公园社区,“公园”特质在哪里?

今年以来,成都市陆续启动了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锦江区白鹭湾未来公园社区、青羊区文家未来公园社区、武侯区芙蓉美谷未来公园社区……

这些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是要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公园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最终实现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白鹭湾湿地公园,白鹭湖边的栈道

位于成华区,环城生态公园东北部的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较早地现出了“雏形”。

这里建成后,人均可享绿地45.6平方米,达到国家最高标准的3.8倍;规划总人口6.5万人,打造职住比1.1的产业型社区新示范;还将打造6.5公里/平方公里绿道体系……

“其实在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中,有11个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区域,除了成华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还有龙泉驿区青龙湖未来公园社区等等”,熊婧彤告诉记者,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也在同步持续地协助进行社区选址论证。选址在环城生态带的未来公园社区现状,主要具有两个共同特点:都坐拥极好的绿色生态本底,但又都缺乏符合新理念的社区配套设施。

而这两大特征对于呈现未来公园社区的规划建设、新场景的营造提供了极富张力的施展空间。

作为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发展活力强劲的超大城市,成都提出的“未来公园社区”正是将未来社区的概念和公园城市理念相融共生。熊婧彤认为,“公园”二字,要求成都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属性、公共属性与空间相结合。在尊重和优化生态系统及资源基础承载力的同时,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环城生态公园的成安渝桥红星新闻陶轲摄

而另一方面,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也不止是满足居民对物质空间的遐想,更多的是要回归人对于家园的精神归属。

“很多城市的社区在当前的大城市病中逐渐丧失掉了精神家园的属性”,在熊婧彤看来,物质空间的建立绝不等同于造就了归属感,“我们被家乡、被一条老街所激发的归属感,往往不是由于物理空间本身,而是由于其中的人和事”。换句话说,是由“场景”触发的。

而社区场景通常是由复合维度融合而成,但又突出其功能上的个性特征,比如未来生态融合场景、未来健康医养场景、未来人文教育场景。所以,归属感无从“设计”,需要从居民的需求出发,营造多样体验、多样场景。同时,这也要求未来公园社区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的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度,让居民实现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的角色改变。

“社区是有多样性的,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始终不会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的制定,也并非对在未来公园社区的结果下定义。熊婧彤说,这反而是建设的开始,让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人,在正确的方向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然后逐渐发展出创造性的美妙的交往故事,生长出个性鲜明的社区文化,最终抵达美好生活。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

编辑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