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围绕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开展新污染物毒性测试、追踪溯源等研究

时间 • 2025-11-19 04:16:42
机制
环境
生态环境

8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科技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7月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情况。针对科技前沿布局,生态环境部新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在会上表示,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一些新问题逐渐凸现,迫切需要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一批前瞻性布局,如建设宜居地球环境、开展新污染物毒性测试、追踪溯源研究等。

↑生态环境部新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图据@生态环境部

邹首民介绍,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加强生态环境基础应用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污染成因机理和演变规律的认识,能够促进提升污染防治攻坚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邹首民表示,前瞻性布局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建设宜居地球环境,探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下的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环境系统科学理论,揭示污染物形成、迁移、转化的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过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基础理论。

二是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开展新形势下细颗粒物和臭氧复合污染的化学和传输机制,复杂条件下流域水环境、水生态退化成因及修复机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成因与污染过程解析、分配扩散,危险废物代谢转化过程中的微结构调控机理和循环利用机制,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在河口-近海的归趋变化机制及关键生物过程等研究,为切实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基础。

三是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机理和演变机制;研究关键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维持演化机理、典型外来物种入侵机制等,预测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区域生态产业布局、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技术途径和调控机制。

四是围绕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开展新污染物毒性测试、追踪溯源等研究;开展以计算毒理学为基础的高通量虚拟筛选技术原理、体外高通量和高内涵靶向测试方法原理研究,支撑环境基准的科学制定。

邹首民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协调国家科技部门,形成合力,推动相关研究。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实习记者王辰元北京报道

责编任志江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