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买的AI手机可能会擅自打开App
作者丨王俊实习生崔嘉豪 编辑丨肖潇 一天清晨,你临出门时突然收到银行短信:“您的账户已成功支付1999元。”一头雾水的你打开手机发现,AI手机助手帮你购买了一款你已经在购物平台浏览过多次的智能音箱,它提示“根据您的消费记录与偏好,已为您抢购商品,确保最佳购物体验。” 在另一个头昏脑涨的下午,开车回家时你突然想起没有提交工作总结,于是你喊了声AI手机助手,让TA帮忙写一份总结并发给老板。等到家后才发现,对你过于了解的AI助手,把吐槽也装进了总结,并一键发到了工作群。 ...... 上述看似无厘头的场景,可能会逐渐变成现实。 从2024年开始,手机厂商最卖力吆喝的噱头就是:只要你轻轻一句话,不用动一根手指,手机便能根据你的习惯和喜好帮你点咖啡、订餐厅。 “一句话”便能响应用户诉求的背后,是内化在手机中的AI智能体,TA是升级版、更丝滑的siri,掌握你的喜好、行为,并帮你作判断、决策。 “像人一样操作”是否可靠?1月20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手机每件最高补500元,AI手机是否值得入手?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测了OPPOFindX8、vivoX200、荣耀Magic7、小米14等多款AI手机,发现为了更懂你,Ta们会收集包括位置、用户习惯、健康情况等大量个人信息,在一些功能中可以自动获取家庭和公司位置信息等信息;并且在执行操作时可绕过第三方App授权,直接操作App内部功能。 这两年间,最热闹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从虚无缥缈的概念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应用,尤其是AI手机,成为厂商刺激消费的抓手。研究机构Techinsights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换机周期已超过40个月,全球更长达51个月。 AI手机都有哪些功能?实测多款AI手机后发现,TA们最基础的AI功能包括AI修图,拍照更方便,一键便能AI去反光、去路人——比如长按OPPO手机底部进行一键识屏,AI就能快速修图手指划圈的区域;实时的会议纪要、同传翻译也是较为基础的AI功能——比如vivo可以边通话边做纪要,多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总结摘要,并识别出不同角色。 手机厂商最卖力宣传的卖点,还是“一句话点外卖”“一句话订餐厅”。在荣耀的发布会上,原CEO赵明用荣耀Magic7演示点咖啡,赵明对着荣耀Magic7说了一句“我有些困了,帮我点杯喝的”,收到这个指令后,YOYO智能体便根据以往记录判断赵明喜欢喝什么,自动打开外卖软件或小程序下单。 上述多数功能的实现是基于AI智能体,比如YOYO、小布、蓝心小v,是藏在手机里没有肉身的管家。 智能体完成任务的核心思路是“让AI像人类一样”,理解指令的语义,“理解”屏幕,“点击”或“调用”各种应用功能,从而完成复杂任务。 在测试了多款AI手机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必须吃下大量的“个人数据”,智能体才能理解用户,精准执行任务。 从基本的功能来看,智能体首先需要理解人类的意图,不管是语音命令还是文字命令,必须“听得懂”,精准明白用户诉求,这一点就立基于数据之上。 比如vivo的语义理解是与百度合作,会收集“该产品时所产生的指令、会话等信息、当前地理位置、获知当前前台应用以及运行状态等信息(例如前台是音乐应用,以及音乐的播放状态”)。 在理解用户指令后,如何执行任务?目前行业中有两大主流方案: 其中,“屏幕识别+模拟点击”是更为通用的方案。 以荣耀magic7测评中所展示的点咖啡为例,全程无需自己动手,AI智能体YOYO会根据你的语音、识别当前屏幕信息,模拟人手打开美团进行点单,并根据手机时间、定位等信息填充配送地址。 要完成上述操作,伴随大量的数据搜集行为。小v助手的隐私政策中提及,模拟点击需要收集:“界面控件、文本,图像的位置、媒体影音数据、联系人信息(包含姓名、电话等)”。 吞下这些数据后,智能体或许只能称得上合格满足基本要求,而智能体理想的形态如同《钢铁侠》中的贾维斯,聪明俏皮,清楚主人最合身的尺寸,了解他的风格秉性,能给出判断、执行任务。 更进一步了解用户、深探用户心智,才是智能体的野心,也是手机厂商想要俘获用户的抓手。在此轮手机厂商的大战中,赵明认为YOYO优于其他手机智能体的原因便是, 其实除了荣耀,所有厂商都在做这件事。眼花缭乱的意图感知、智能增强、识屏改善、个人记忆......这些功能的目标无一例外:洞察用户行为和偏好,打造反应更快、更懂你的智能体。 OPPO小布的意图感知服务,会收集设备信息、WiFi、蓝牙、位置信息、开关机信息、运动健康信息(步数、睡眠)、应用名称等,并基于自身的算法自动学习; YOYO助理也会基于与用户对话中获取到的卡证信息、日程信息、交易信息、重要人物/地点、纪念日信息提供个人记忆相关的对话和服务,这些信息可能还会被用于云端模型推理。 但是, 针对意图感知服务,OPPO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称,“我们致力于在隐私合规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所有的用户授权信息只会用于设备端侧范围内, 此外,在整个实测过程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几个问题,包括: 比如,vivo的语音识别服务,会收集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姓名、本地已安装的应用名称、地理信息;场景识别服务则会自动获取用户的家庭和公司位置信息,根据通勤信息生成通勤卡片……这些是否会明示告知用户?有授权的情况下,是否充分告知授权的用途?据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了vivo,未获回应。 手机智能体与第三方App之间也存在一片未知领域。 正如上述提及,在AI手机的“读屏+模拟点击”模式中,智能体可绕过第三方App授权,直接操作App内部功能。赵明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 丝滑的点咖啡,模拟人来使用外卖平台点外卖,也意味着调用App的权限握在了智能体手中。Ta帮我们提供“最佳选择”,但这个最佳选择会是用户所想吗? 在实测中,21记者向OPPO的小布、vivo的蓝心小v要求点一杯咖啡,由于手机尚未安装App,OPPO会跳转到美团的下载界面,vivo则提示需要下载美团或大众点评。这对于饿了么用户是不是损伤呢? 对此,记者询问了OPPO、vivo,vivo并未给出回应,OPPO回应表示,目前智能体对后端内容和服务的调用还处在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APP开放的接口和能力并不多,我们会基于对后端模型的效果评测以及用户的使用反馈来调整服务的调用,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 在AI手机光明的未来中,AI智能体会成为用户与手机新的交互口,这有望为手机厂商带来新的商机。智研咨询指出,端侧AI将带来新的盈利模式,手机、PC等终端厂商及其应用生态合作伙伴有望通过提供除硬件之外的AI服务和解决方案获得更多价值增量。 但是,掌握流量分配大权的AI智能体,是否真的能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是否会在无形中强化对用户行为的控制,甚至引发新的隐私和公平竞争问题? 本期编辑黎雨桐实习生张嘉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