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城市依旧能胜利吗?哈佛教授格雷泽:成都有望提供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时间 • 2025-11-17 15:49:45
认为
城市
中国

斯巴达勇士没能穿透的城墙,被一场席卷雅典的瘟疫迅速摧毁。2000多年前的雅典瘟疫,令这座伟大的城市结束了黄金时代。而当下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11月16日,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雷泽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采访。爱德华·格雷泽是著名城市经济学家,他在其代表作《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将城市称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密集的人才,城市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是人类未来的出路。但疫情带来的“社交距离”与聚集似乎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否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雷泽接受采访

“城市奇迹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几千年来城市做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格雷泽始终认为,城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它让生活在这里的个体互相学习、协作、买卖、创新,但也带来诸如交通拥堵、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当下的城市比过去的绝大多数世纪都更为安全,直到新冠疫情的带来,证明了我们生活的城市依然具有很高风险。”

格雷泽认为,城市需要建立预警系统,在疫情发生时能更快切断城市交通网络、贸易网络、人类交往网络,并以谦卑的态度对待疫情,迅速摸清疾病的传播渠道和速度,提前准备更多的医疗资源“备战”。

新冠大流行究竟正在如何改变城市?格雷泽用数张数据分析图来证明了经济下滑的必然趋势,不仅是企业陷入困境,随之而来的还有公共交通和旅游业等领域的挑战,格雷泽表示,居家办公让部分人放弃了面对面的工作,即使这不会是未来工作的主要形式,但对某些老人或者某些行业的人而言,这会是趋势,因此对城市商业地产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的价值在降低,人们不再需要城市的集聚效应。从走出城市到回归城市,历史走过这样的演进,归根结底,人们需要更多的情感连接和创意激发。格雷泽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有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离心化,地铁、电梯的发明,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流动性,汽车、收音机、电话的发明让人们足以生活在郊区,美国也因此开启了一轮郊区化的浪潮,格雷泽进一步分析数据认为,围绕制造业而建的单一产业城市,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韧性最弱。

例如20世纪50年代纽约的服装生产曾是美国最大的产业集群,有着集装箱船、高速公路、卡车等打败过往传统的离心技术,在全球化和新技术的更迭中却迅速遭到重创。事实上当前纽约“硅巷”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城市的意义,创意性的工作和成果只会在人与人之间碰撞交流中产生,也就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在格雷泽看来,产业多元的城市更具有内生动力。

“技术的出现不应当是抑制人的交流,而是应当增进人与人、人与技术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格雷泽表示,疫情之后失业率上升最快的是制造业,而失业率在服务业上表现得并不明显,他预测,服务业不会长期远程办公,未来消费城市的重要性必须再度提及。

“尽管城市作为连接枢纽的优势在很长时间内都会受到抑制,但人们愿意住在更愉快、健康、和谐的地方,让我们重新考虑城市如何与自然、与社区更和谐,”格雷泽说,线上的交流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的交流,尤其是对创新活动而言,创新需要观点的碰撞,尤其是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观点碰撞。城市依然是值得投资的地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智慧,城市奇迹的时代并没有过去。

为人类而建的城市成都有望提供新模式

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建议稿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得到强调。格雷泽认为,这是中国40年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变化,过去中国强调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使中国更加富裕,而过去十年里,他看到了中国越来越强调为人类而建城市,为人类的享受而建造城市,代表着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认为这必须继续下去,我相信在未来20或30年内,中国将成为这一趋势中最伟大的全球领导者之一。”

格雷泽指出,如果中国像美国那样形成“车轮上的移动城市”,意味着城市将向郊区低密度开发,依托汽车燃油、空调供暖等能源将会对地球环境造成巨大挑战,而中国的城市如果更多地像成都或香港那样针对不同区域特点进行高密度开发,碳排放将会少很多。

“如果中国需要继续在这一领域领先,更小的碳足迹是正确答案。”格雷泽表示,特别是如成都这样的全球科技领军者,不仅应考虑如何让城市更绿色宜居,还应当考虑如何在技术上更有作为。

事实上,格雷泽心中的理想城市就是高密度的,他认为城市的平面拓展不仅仅是一种在环境意义上的铺张浪费,更是对数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规模和集聚经济的反动。原因在于,城市会更密集地使用资源,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更发达,人们开车更少,也就能够减少碳排放;此外,大城市的产业结构更偏重服务业,服务业相对制造业消耗的能源更少,这也是城市更为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因。

居住在高密度区域,不意味着与绿色“隔离”了,格雷泽表示,居民的足迹实际上享受着更多的自然空间,而且是安全的自然空间。在这样的高密度城市里,格雷泽并不希望看到过于强调结构的高塔式建筑,或者被空旷空间隔开的规划,他希望居民能够在城市里闲逛、吃饭,享受购物的乐趣。

“成都正在重新思考它的空间,以更和谐的方式来看城市的未来,”格雷泽表示,如果成都落实了空间规划,“我认为成都真的有可能成为一个为人类而建造的城市。”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