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古风!用千年前的乐音演奏现代歌曲,河南人民的谢意真是“中”

时间 • 2025-11-02 12:41:59
乐器
复原

今日(9月6日),视频版公益歌曲《一块做好事》(古乐版)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迅速引起网友留言、点赞,“着实不错,感叹我大河南底蕴深厚”“建议大家到豫博现场观看古乐演奏,超赞”……据悉,该歌曲由河南博物院、河南共青团、腾讯慈善基金会联合打造,改编自大张伟、杨超越演唱的99公益日公益宣传歌曲《一块做好事》,用13件传统古乐器将现代流行歌曲重新演绎,将现代流行音乐与华夏古乐器的雅乐风格相结合,别具风味。

视频中,13件传统古乐器在穿着传统服饰的乐手们的演奏下,演奏出各类古风乐声。而这些乐手和复原的乐器,均来自创建于2000年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表示,在今年的7、8月,河南省遭遇了暴雨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天灾无情人有情,如今,看到河南人民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他深知隐含其背后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人民的帮助。“用古代乐器演绎现代歌曲的目的,除了让大家共同关注公益之外,还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古代乐器,关注古代音乐文化。”

其实,河南博物院音乐文物馆藏丰富,如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乐器编铙、陶埙等,为我们展现出完整的商代乐器的组合关系;鹿邑长子口墓出土的骨排箫是目前可见的我国最早的排箫实物;淅川下寺出土的“王孙诰”编钟是春秋时期音乐性能最为完备的编钟组合之一,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音乐文化链条,而且这些乐器都属于那个时代的顶流。

在《一块做好事》中演奏的复原乐器均复原于河南博物院的乐器藏品。这些乐器出土时间跨度较大,如春秋时期的新郑编钟一组(24),该编钟最早出土于1996年,在河南新郑陆续出土窖藏编钟十余架共260多枚,其钟悬规则均为两套20件钮钟和4件镈钟,音域超过三个八度,具备完整的七声音阶结构,音律和谐,音色动听,能够演奏丰富多变的调式和旋律,较此前的西周礼乐器音阶排列有明显进步。乐曲中还用到了许多弹拨乐器,比如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的瑟,是古史记载中最原始的丝弦乐器,《诗经》中那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讲的就是古瑟。还有由瑟演变而来的“秦筝”,最早出现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地,因此得名。

“复原乐器是我们建团后一直都在做的工作。”霍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截至目前,华夏古乐团复制研发了历代乐器达300余件/套,涵盖了古代乐器的诸多类别。同时,研制完成古代服饰8个序列,做出了1000多套服装。

说到复原乐器的困难和艰辛,霍锟深有感触。“我们复原的乐器有些能找到实物,而有的仅存于文献中。”霍锟以复原的新郑编钟举例,“一提到编钟,大家想到的多是湖北的曾侯乙编钟,但其实在中原地区,尤其是春秋战国和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编钟、编磬等礼乐重器。”编钟的存在,也证明了当时高超的乐律技术、冶金术和铸造技术,所以,在复原时,需要通过精密的仪器对原文物进行形制大小、音乐性能、铸造工艺等全方位测量,再根据音乐学、美学、铸造业等领域专业的研究、调式,才算得上复原了一套编钟。而这一切往往需要耗费两到三年时间。

由于《一块做好事》原版音乐节奏轻快,与传统雅乐的风格出入很大,在前后耗时1个月的排练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改编乐曲上。霍锟希望以此历史之声感谢曾为河南伸出援手的全国网友,也希望这份善意可以传递到全国。他相信,善意不仅可以跨越时空,也可以被传递下去。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曾琦图为视频截图

编辑李学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